北大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起源
北大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最早可追溯到北洋政府教育部在1902年决定将北京大学创建时的校训定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个字虽然描述了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对学术的要求,却忽略了对人生、人品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教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大重新审视校训,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最终定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式公布于1952年。含义
“自强不息”是北大校训的前半部分,意为不断地自我完善、不断地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不懈奋斗。作为一项校训,它鼓励北大全体师生不断挑战自我、开拓创新、不断突破自我,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厚德载物”是后半部分,意为具有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品德和积极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承担起更多的使命和责任。这一部分的校训鼓励北大的师生具有慈爱、担当、公正、勤奋等美德,以社会贡献为目标,付出实际行动来造福人类。意义
北大校训无疑是北大精神的核心之一,它凝练了多年来北大同学、教师的努力和追求,贯彻着敬业、诚信、承担、慈善的北大精神。 北大校训为当代年轻人提供了职业发展的道路,使北大师生具有优秀的人文素养、扎实的学术基础和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为建设文明、和谐的现代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版权声明:《北大校训是什么含义如何(北大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文章主要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至3237157959@qq.com举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文文章链接:http://www.bxwic.com/bxwzl/14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