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梦外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夹杂着儒家与道家的思想,铺陈出一场名实难分、 超越时空的梦境,翻阅文字,如同沉浸在梦里梦外。
梦中观景
“大明之园,挑灯把酒,四顾文物繁华,令人奇思万千。”这一段文字 ,毫不掩饰地展现了梦中美好园林中的景色。绿意盎然的园林,景致璀璨的花草树木,以及处处可见的文物繁华,都让人仿若身处其中。在这样的环境下,除了欣赏美景,何不乘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呢?
梦中探析
“我心所思,闻古讲今,谈天说地,观山望海。”司马相如用这一句话,将自己梦中不俗的思维动态概括得淋漓尽致。面对着芸芸众生,有些人只会贪图享受,却对于世间之事鲜有思考;然而,有些人懂得要时刻思考世间万物的来龙去脉,这样的人具有更高层次的灵性。司马相如显然属于后者,他能在梦中看到更多的问题,思考更多的可能性。
梦中清醒
“冥思苦想之余,我也能够明醒自知。”这一句话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梦中自有明醒人”。虽然司马相如在赋中付之一笑,但这种“自由自在”甚至超越了睡醒时的认知力。在梦中做到了“彼豆之末,不足挂齿”,在清醒时也不会自满自负。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谦逊。司马相如的这种感悟,值得我们学习,去做一个自由、谦逊而有思想的人。
梦里梦外,司马相如用他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充满哲理的画面。如同梦一般美好而虚幻的场景,令人心生向往;而其间涵盖的深刻思考,更令人思维飞跃。在这样的美好世界里,我们能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也看到了更多关于人性的深层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