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水
山水之美:道家景致的演绎
古人有云:“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山水之美,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也是道家思想中的精髓所在。写景之人以其独有的视角,表现了山水的海阔天空,云淡风轻之美,栩栩如生的描绘,带人畅游于山水之间,尽享其清幽宁静之感。山如摇曳的绿绸,水如明镜般的金汤,两者相得益彰,为众多文人墨客歌赞不已。
山水的多变风情
山水美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在北方有雄浑的太行山和如画的北国枫林;在中部有峨嵋山和黄山,远近闻名;在南方有钟灵毓秀的庐山,还有五岳之首的泰山。 都市背景下,人们已越来越难以感受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而一场清游山水,寻觅山水深处的精神内涵,或许是解决当下亚文化的生活问题的一个有效方式。寻访闪烁着阳光的清晨,漫步在泛着金色光芒的山水之间,耳畔只留下夹杂着风吹水流的声响,内心也随之得到放松和舒缓。
山水之间的诗性实践
山水文化,不仅是视觉和审美的享受,同时也是一种修养和精神的寄托。文化是一种标志,古人们用山水为豁达洒脱的人性之象征,为超脱主观意识、逃脱世俗纷争提供了更为彻底的思考方向。山水诗词不仅表现出了一幅自然景观,更重要的是反映出古人对于自然、人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价值观、道德观等深刻的思考,为当代文化价值观的建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山间之石不惜钱而买,此自然之物寄情于人,自我慰藉于我,自然之美不一定即是最好的,但肯定是最真的,正如人之善不一定臻于圣,但真的善无需题注,可爱可敬可怜可羡……”对于那些追求心灵平静和精神升华的人,山水文化实在是一种非常舒适的修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