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与人性—《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涉及了许多的思想和生活哲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朦胧派的大气和鲁迅的深刻,同时也让我重新认识了人性这一概念。
文章导读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个人所感:从朦胧派的角度重新认识《朝花夕拾》。第二部分文化在传承:从文学作品看人性的发展与创新。第三部分静待花开:人性的尊重与寻求。
第一部分:从朦胧派的角度重新认识《朝花夕拾》
我在看《朝花夕拾》之前,对朦胧派这个词是有一定印象的。朦胧派的文学创作风格十分独特,常常采用模糊、暧昧的语言表达思考与内心状态。而《朝花夕拾》中大气、含蓄的写法,让我惊叹于鲁迅的深刻和朦胧派的大气。
每一个故事都有一条美好的情感线索,这也与朦胧派的表达方式有关。在朦胧并不意味着模糊不清,反而更容易给读者提供更多联想、想象的空间。《朝花夕拾》中有多篇文章涉及到生命的意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传递出对于人世的思考和疑问。
例如,在《坟》一文中,鲁迅提到了一位无名的坟主。生命的无常与不确定让我感到朦胧,但是鲁迅的文字却让我明白,这个无名的坟主的生命也是珍贵的。自然界也在路过,停驻和告别,这种生死的循环,也像一朵花开了花谢、再开花的意蕴深沉而美好。
第二部分:文化在传承—从文学作品看人性的发展与创新
《朝花夕拾》中许多故事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如鲁迅描写的汽车事故、报税、闺房等等,让我们从文学的角度了解了那个特定的时期。这也许就是文学的魔力:让我们在阅读时不仅了解一段历史,同时也了解了一个时期的文化和精神。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人性也在不断的转变和塑造,然而,《朝花夕拾》不仅仅是一本描写之前时期的书籍,而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人性价值忽高忽低的特点一直都是存在并始终不变的。比如说,在《祝福》一文中,鲁迅提到了追求权贵而舍弃亲情的人,时至今日,这样的场景在我们身边也不是没有出现过。
文学是社会的精神高地,也是人性的传承者。《朝花夕拾》深入生活、真实而感人,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作品,却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文学的传承力和人性的发展与创新。
第三部分:静待花开——人性的尊重与寻求
和朦胧派不同的是,《朝花夕拾》中描写的人物和情感非常鲜活。作者不仅扪心自问,也从字里行间渗透出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如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和扭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受压迫者的真实生活。
人性是多样的,这一点鲁迅非常清楚。《朝花夕拾》中许多故事都讲述人性的不同面相,有无情,也有爱心,甚至还有令我们震惊的人性。鲁迅总是以深刻、犀利的语言把人性的阴暗面呈现出来,用他的笔触渲染了生命之美,也传达了人性之重和尊重。正是这种对生命和人性的关注和呵护,让我们感到人性的尊重和寻求。
《朝花夕拾》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文学创新与传承的体现,用生命的意义、时间的意义和世界意义去探讨最朦胧,最危急,也最重要的命题。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述,更是拥有智慧与思索的长河。
因此,愿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成为一个拥有常人眼中的“冲动”,被世人称作“疯子”的人,去发觉日常生活里的点滴,去细细品味人性的深度和力量。也愿我们在拥有人性和生命的殊荣下,更加珍惜自己、关爱他人,成为生命中美好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