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白花映红——记录一场“梨花压海棠”
遇见园林里的梨花海
两个月前,我有幸游览了南京夫子庙的园林,那时梨花正是盛开季节。夫子庙的梨花远不是寻常品种,公园内铺天盖地的梨花像是紫色甘露的海洋,蔚为壮观气势惊人。当时我便萌生了一次探访梨花的念头。经过冬天的褪去,春天的回归,今年江南的梨花季接踵而来。早晨5点半,我就驱车前往了安徽的合肥市蜀山区,向着梨花盛景风景区进发。随着车辆的向前,我一点点接近了梨花的热潮。这个景区位于蜀山区二环王梨路与望江路交叉口,园内有着上万株的梨花树,交织在草木之间,漫山遍野、连绵不绝,堪称一个梨花海。据说这些树木多是植于上个世纪,如今树龄都超过了七八十岁,花期却仍有无与伦比的胜景。观花效应与大众文化的警醒
伴随着梨花季的来临,梨花成为不少景区的营销亮点,梨花节也成为了一种不合时宜的文化符号。摆在园林小品范畴之外的广告横幅,和满目疮痍的人工环境,早已让这种广告营销的手法变得直白而无可厚非。然而,这份广告迅速向人们介绍了“梨花”——用图像去抓住人的视觉神经,将其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作为一种模糊的文化符号。这种效应,看似是成功的营销手段,却深深地将梨花从艺术审美力量的影响之外推离而纳入文化消费市场。走在花丛之间,我脑海里不时出现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也想起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那些最适合和梨花配对的音乐和文学作品,却被“大众文化”的浮躁拂过而远离。环境中音乐播放、雕塑作品设立,也因为与梨花之美的距离而显得突兀而不协调。“梨花压海棠”的绝妙魅力
版权声明:《一树梨花压海棠2小时33分(一树白花映红——记录一场“梨花压海棠”)》文章主要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至3237157959@qq.com举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文文章链接:http://www.bxwic.com/shcss/26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