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平行志愿录取规则(探讨平行志愿录取的规则设定)

平行志愿录取规则(探讨平行志愿录取的规则设定)

探讨平行志愿录取的规则设定

背景:平行志愿录取是高考志愿填报中一个有着较大争议的部分。其最初的出发点是为了保证学生选择学校、专业的自主权,同时能够兼顾高校招生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需要。但长期以来,平行志愿录取的规则一直存在问题,如何优化规则,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现存问题:

混合提档和分批投档导致重复投档

平行志愿录取中,除了单独的第一和第二志愿外,第三、第四志愿都是需求异动的志愿,通过投放生源计划的增减调节学校和专业的供需比例。这些部分志愿填报采用分批投档的方式录取,而分数线则是根据前几批次拟录取名单中由档次一出现的最高分数线决定。因此,如果一个专业的供需比较悬殊,学生的第三志愿就有可能跨过很多专业的第二志愿以及不少于3个专业的第三志愿才能被建议投放。这种方式就出现了多个志愿的“重复投档”现象。

平行志愿录取规则(探讨平行志愿录取的规则设定)

将志愿要求、录取标准建立同一档次会产生“僵局”

平行志愿一般伴随着提档和完成投档名单的双重过程。前者是提高一定调档线或某一最低合适分数线,后者则是根据最终的供需比例和当期计划数,从学生提交的全部志愿序列中,按照对应的档位生成领投档名单。由于第三、第四志愿的设定,相当多的学校和专业最终都不能达到满额,但提档却无法执行。因为这些专业要求更高的分数线,如果提高分数线,将同时让一批全省/全国的学生失去投靠的平台,形成 “僵局”。而减少分数线,则面临学科特长生和乡贤生比例不大等复杂的现实困难。

平行志愿录取规则(探讨平行志愿录取的规则设定)

设想优化:

单独志愿顺序生成名单

平行志愿录取规则(探讨平行志愿录取的规则设定)

学生提交的全部志愿序列按照单独的顺序生成名单。不再采用混合提档和分批投档的传统方式。生成名单的原理是“递减法”,即按照招生计划数从大到小依次对所有提交该专业的考生得分高低排序,依奇数、偶数的概念轮流录取。

加强专业设置与调配工作

高校应当建立“全学校专业与招生量平衡矩阵”,分析本学校各专业建设计划与生源计划数的供需关系,并坚持“质量优先、量力而行、专业有特色、服务社会”的原则,合理优化学科和专业,严格控制新增专业的数量并降低爆冷门、填表荒的风险。

合理参考招生计划数构建录取名单

大量学校在确定招生计划数时,徊徊度度。有些专业的招生计划数被刻意抬高,很多学生对这个情况十分无奈。提高专业招生计划数量易导致录取名额空缺,而成功其理由恰恰在于“动态”调整招生计划。正所谓,政策出不修远,方能保证政策的长远战略性、稳定性。高校在统计招生计划时应该严格把控,及时修订,避免生源和专业之间的剩余和缺货出现。

综上所述,改善平行志愿录取的规则设置,要求协调、一致,而且更强调高校的主导地位和行政责任。其目的是让学生选课更有规律性,高校更加稳健,使得学生和高校能够达到双方都满意的局面,进一步提高录取的公正性。

版权声明:《平行志愿录取规则(探讨平行志愿录取的规则设定)》文章主要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至3237157959@qq.com举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文文章链接:http://www.bxwic.com/shcss/40545.html

平行志愿录取规则(探讨平行志愿录取的规则设定)的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