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端午——记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
1.历史背景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五月五日。故事的情节在不同的地区略有不同,但基本的传说都与屈原有关。屈原,字芷,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和爱国诗人,他主张联合齐、秦等国,共同抵御强国秦和晋的侵入,为此四处奔走,谋求支持和援助。然而他的诚实和言行不一致引起了楚王怀疑和敌人的攻击,使他最终被流放。在异乡,屈原写下了《离骚》、《天问》等许多诗歌,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但是,他的离去使楚国陷入危机,秦国趁机进攻,楚国覆灭,屈原的悲痛和不幸成为了民间传说的主题。
2.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为盛行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遗产。相传民间要用面团做成各种形状的粽子,因为龙舟节是当地传统的晒太阳日,在阳光下蒸煮粽子、耐劳耐热的中国人民也会在广阔的江面上划着龙船,怒涛之中体现一种强烈的意志力。自宋代以来,已经有大规模的龙舟竞渡活动,有时甚至演变为地方官吏争霸的政治斗争,而如今则更多作为一项体育竞技项目,吸引了海内外数百万人的热烈关注。
3.插艾叶、挂菖蒲
除了这场盛大的舟赛和美味的粽子,端午节还有一项古老的民俗活动:插艾叶、挂菖蒲。据传说,屈原自杀后化为一条蛟龙,龙为五月五日在江中出现,万物苗木生长时节。民间习俗则认为,瘟疫吸食人民的生命力时,会选择在清明节和端午节宰杀最多的人群当天入侵。为了防止瘟疫侵袭,人们便在端午节这一天,拿起艾草、菖蒲、艾糕等物品,在家门口、屋角、灶台等地点上摆放、点燃,驱除病魔,寓意洁净迎祥,是中国人民对祖先智慧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