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与传说
历史起源
端午节,为古代华夏民族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历史记载,公元前278年,楚国大夫屈原因忧国忧民,身披五彩缎带,执简卧室内,以身殉国。百姓们得知后,便集体划船到江中去救他,却始终未找到。垂怜屈原难以离世,便纷纷将饭团扔进江中,以供他食用。同时,还有一些人划船在江上拍打竹子,让鱼虾不敢靠近屈原的身体。从此,这个节日就在人们中间传承下来,后来发展成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传说渊源
今天,端午节仍然保留着许多民间传说和习俗。据传说,端午节还跟龙有关,在龙舟竞渡的时候,每只龙船都要有一条龙的图案,这是为了能够讨这天的好运。大家都会吃粽子,这种食品给人带来了安全和温暖,因此成了端午节不可或缺的食品。此外,为了避免疾病,芳香植物也常常被挂在门口或悬挂在窗户上,有时还会饮用雄黄酒,以驱除瘟疫和毒气。
节日庆祝
端午节作为一个传统文化节日,不仅仅在中国国内有庆祝,也在海外很多华人聚集的国家庆祝。除了赛龙舟和吃粽子之外,还有其它各种独特的传统节目和活动,比如打乒乓球比赛、舞狮、制作并悬挂五彩缎带等等。这些庆祝活动都缘于人们对于端午节的热爱和向往,也表现了对它的历史文化和文艺传统的重视。